我们这里说的会议资料主要包括:会议手册、策划方案、邀请函、发言稿、演讲资料、宣传海报、嘉宾简历等。其中,会议手册中往往都包含了会议的议程。他们同一些技术类资料不同,往往不具备极强的技术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想翻译好并不简单。会议资料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人名、机构名、职务名、主题等繁多,且前后一致性要求高。
.内容更新频次高。
.宣传性强。
.时间要求紧张。
.翻译后的材料往往需要印刷。
针对会议资料的以上特点,我们基于丰富的相关翻译经验,总结出一套技巧,可供大家参考。
提前规划好术语,制作一个术语表,内含人名、职务名、机构名、主题的译法等,并且交于客户确认,确认后再翻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拿到资料就匆匆开始翻译,遇到了这些术语就自以为是地翻译,往往翻译出来是错的。比如,我们曾为一个协会翻译过会议手册,里面多次出现President一词,我们一开始翻译为"总裁",后来与客户确认才知道这里必须要翻译为"会长",因为协会里没有"总裁"一词。这些职务不能有任何错误,所以,提前确认好这些很重要。翻译这些词汇时,首先要去官方官网上去搜索,优先使用官方的译法。如果没有官网的译法,则根据行业通行的译法去译,比如去中国翻译协会查询公布的建议译法。
.建立项目的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y)。将之前翻译过(且确认过的)的会议资料制作成语料库,在翻译更新的会议材料时,先去记忆库中进行匹配,我们俗称的"刷"一遍,这样处理后的文件就能保持与原来的翻译在用词上确保一致了。同时,这还能提高翻译的效率,挽回了时间。我们曾为一个大会翻译会议手册,主办方的内容版本竟更新了56次,我们全凭这一招才确保了一致和准确。
.文风要流畅、优美、地道,尽量使用母语翻译,如不能满足,最少要进行一遍母语的润色。因为会议资料要体现会议的规格、重要性等,所以语言一定要优美、地道,符合母语国家人们的阅读习惯。母语翻译或者润色后的译文比纯中国籍翻译更地道,更符合要求。举个简单的例子,中文"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常规可能翻译为"As a company with a history of over 100 years",母语则可能翻译为"As a company with more than a century of history behind it"。
印刷前的排版文件让翻译再审核一遍。因为很多排版工程师并不懂翻译,所以往往在打字或者排版的时候会将翻译提供的译文弄错,导致最终印刷品出问题。常见的错误有:标点符号、空格、单词拼写、缩进问题等。所以,排版的AI或者PDF文件让翻译再审核一遍,让翻译用批注的形式找出错误,排版再结合意见修改,这样呈现的印刷品品质才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