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在阿拉斯加举行。中方代表的翻译张京以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译员的实力和风采!其中杨洁篪主任的一段长达15分钟的即兴发言陈述,更是由张京完整、准确地记录并翻译给美方,翻译实力更是连美方都夸赞道要给译员"加薪"。
在这次会议中,采用的口译形式是交替传译。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即发言人说完一段,译员翻译一段。在发言人陈述的时候,译员会做笔记。我们熟知的两会期间总理记者会就是采用这种形式。 我们大家印象中,很多大型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的形式,即听众戴着同传耳机,耳朵里实时传来的就是发言人当下正在说话的内容(虽然会有一定的延迟,当下听到的是发言人说的上一句话)。我们知道同声传译的好处在于,可以几乎无延迟地实时接收到发言人的信息,收听效果很好,并能达到与发言人实时互动的良好会议效果。同时,由于是同步的,会议时间相较于交替传译要大大缩短,这也就意味着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同传的形式能够表达更多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次的对话会还要采用耗时更长的交替传译的形式呢? 那是因为此次的会议极其重要,任何一个表达、措辞的翻译都容不得出错,甚至是含义上的些许偏差。我们从杨主任给翻译指出的一个用词的不恰当中就能看出翻译的重要性。
当发言人在陈述时,译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使用特定的速记符号,将发言人的讲话快速记录下来。然后在翻译的时候,对照自己的速记符号,讲源语言准确地转换过来。交传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源语言的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准确度比较高。而同声传译是发言人说的同时,译员就同步翻译,没有时间做笔记,译员的输出全凭自己的瞬时记忆。并且在译员输出发言人上一句话的时候,大脑还要同步记忆发言人此刻正在说的内容,留给译员反应的时间极其短暂。因此翻译出来的内容就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漏译、翻译偏差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难度,同传准确率可以接受的范围大致在60%到90%之间。换句话说,对于有些特别难的会议,同传译员能够达到将60%的准确率,让听众能从发言人处得到大部分的准确信息,这样的同传就可以称之为合格的同传。
而对于交传译员来说,准确率要求可能就没那么友好了。人们所期待的准确率高很多,甚至达到90%以上。而对于像国家级会谈的交传,翻译的准确率要无限接近于100%才可以。这无疑是对译员如何传达发言人信息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类似战略对话会、政府工作报告等非常正式和重要的场合,翻译的准确度往往是主办方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因为翻译的内容会第一时间被直播或者以文字稿的形式发往世界各地媒体。如果由于翻译的偏差、错漏,导致对我方内容的曲解,那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重要的场合,主办方宁愿采用耗时多一倍的交替传译来保证准确率。亲爱的小伙伴,你明白了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翻译届天花板——张京老师在此次会议上的精彩现场翻译吧!
1. 我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
Well, I think we thought too well of the United States. We thought that the US side will follow the necessary diplomatic protocols.
2. 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So let me say here that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side,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have the qualification to say that it wants to speak to China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3. 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来打压的办法,最后受损的是自己。
History will show that one can only cause damage to himself if he wants to strangle or suppress the Chinese people.
4.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你们就没有这个地位讲这个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Now the US was not even qualified to say such things even 20 years or 30 years back, because this is not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Chinese people.